对于一家自 2019 年以来损失了 330 亿美元的公司来说,罢工几乎使其主要产品的生产陷入停顿是它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对于陷入困境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来说,这就是现实。
罢工持续多久将决定波音面临的问题有多严重。如果罢工持续一周左右,对这家过去五年来一直在努力弥补亏损的公司来说,这几乎不会带来什么影响。该公司债务飙升,信用评级暴跌。上次罢工发生在 2008 年,给波音的净收入造成了 12 亿美元的损失。如果这次罢工持续数月,就像波音过去的罢工一样,其损失可能也相当惨重。
首席执行官布莱恩·韦斯特 (Brian West) 在罢工开始数小时后于周五告诉投资者:“罢工将影响生产、交付和运营,并将危及我们的复苏。”
无论罢工持续多久,波音公司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恢复盈利。由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监督其装配线质量的提高,波音公司 737 Max 飞机的生产速度受到限制。波音公司计划生产的下一款飞机 777X 对恢复盈利至关重要,但在试飞中遇到了麻烦,而且多年后才获得载客认证。波音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一款新机型来满足市场需求,其销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空客。
因此,尽管罢工对波音公司来说可能是件坏事,但它还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处理。
对波音有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该公司与空客一起构成全球双头垄断。波音和空客是仅有的两家全尺寸商用喷气式飞机制造商,飞机订单需求旺盛,订单积压已达数年之久。如果某家航空公司取消了波音的订单,转而向空客下达类似订单,那么该航空公司将不得不等待数年。而且,一旦某家航空公司订购了某款喷气式飞机,他们就几乎必须使用该款飞机,因为拥有另一家制造商的竞争机型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因此,即使出现可能扼杀其他公司的财务问题,波音也不会倒闭。
罢工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波音公司、工会和联邦调解员之间的谈判预计将于本周初恢复。尽管双方都表示希望达成协议以结束停工,但波音公司的劳资关系历史以及对临时协议的压倒性拒绝表明,罢工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该公司向华盛顿州工会工厂和其他地方零件中心的 33,000 名生产工人提供了一份为期四年的合同,合同期内工资涨幅至少为 25%,包括立即加薪 11%,生活成本增加,工资可能更高,401(k) 账户缴款更多,员工健康保险费份额更低。波音称这是它向工会提供的最佳合同,工会领导层也称这是它与公司谈判过的最佳合同。
但周四对该协议进行投票的 96% 的普通成员不同意该协议并在几个小时后罢工。
2008 年的罢工持续了 8 个多星期。波音公司不会因这次罢工而损失销售额,但交货延迟将损害其本已受损的现金流,因为波音公司从飞机销售中获得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在交货时获得的。
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和穆迪周五表示,波音的信用评级预计将被下调至垃圾债券级别。标准普尔在罢工之前就已暗示,波音的信用评级可能会被下调。
韦斯特在周一发给波音公司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公司将在罢工期间采取措施保留现金,包括冻结招聘、停止“非关键”旅行、禁止高管乘坐头等舱或商务舱,以及可能进行临时裁员。当被问及波音是否也将禁止使用公务机出行时,波音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除了韦斯特的声明之外,公司没有其他评论。
承担增加的成本
波音公司表示,它致力于找到一项工会成员可以接受的新协议。尽管该公司仍在亏损,但它将能够负担增加的成本。航空咨询公司 AeroDynamic Advisory 董事总经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亚 (Richard Aboulafia) 表示,部分原因是实际组装飞机仅占成本的 15% 左右。
大部分成本都用于支付飞机零部件供应商的费用,从航空电子设备到座椅再到机身本身。波音公司花费的 15% 包括所有成本,从原材料到工厂运营再到劳动力。因此,支付给 33,000 名生产工人的工资仅占飞机总成本的一小部分。
“他们本可以将每个人的工资翻倍,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同,”阿布拉菲亚说。
这就是罢工工人如此迅速地拒绝波音公司乍一看似乎很慷慨的提议的原因之一。工会成员 16 年来几乎没有加薪,被迫放弃传统养老金计划等福利,或面临工会工作岗位被波音考虑建设的非工会工厂夺走的威胁。他们是在公司盈利时被迫做出这些让步的,而不是在目前财务困难时期。
“如果波音公司宣称我们是业内最好的,他们就需要像对待业内最好的公司那样对待我们,”华盛顿州伦顿市 28 岁的波音公司员工吉姆·布鲁默 (Jim Bloomer) 周五早上在 737 Max 制造厂外的罢工线上告诉 CNN 附属机构 KING-TV。“如果你有一架价值 1.8 亿美元的飞机,那么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例就微不足道了。”
由ETO Markets整理最新财经信息,不对信息内容负法律责任,同时不作为交易参考依据,请受众谨慎参考决策。ETO Markets平台感谢您的收看与支持!
Contact With Us
Please enter what you want to find
Contact With Us